以文为刃承薪火,以血为盾续荣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7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学硕)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红色先锋实践团”继续踏上红色研学之路。延续首日对革命精神与抗战记忆的追寻,第二天的行程聚焦“文化抗战”与“血火记忆”,实践团一行相继走进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以及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追忆民族精神风骨与抗战壮举的过程中,深刻体悟红色文脉的传承意义与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二天的首站我们来到鲁迅故居,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当年生活和创作的场景:简朴的屋舍里陈列着他的手稿、书籍和珍贵照片,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故居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图片,生动展现了鲁迅在民族危难的黑暗时期坚守文学阵地的坚定信念。他用犀利的文字唤醒沉睡的民众,抨击侵略者,体现了文化名人在抗战时期以笔为刃的独特抗争方式。通过参观,我们深刻感受到鲁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也更加理解文化战线上抵抗侵略的重要意义。
离开故居走进鲁迅公园,公园内环境清幽,布局庄重,我们参观了园中最为瞩目的当属鲁迅铜像与鲁迅墓。公园一隅的鲁迅纪念馆,这里是展现鲁迅以笔为刃投身文化战垒的重要场所,通过大量图片、手稿、出版物和多媒体资料,系统呈现了鲁迅的生平与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民族危亡关头用文学作为思想武器,批判黑暗、唤醒国人的文化抗战精神。
通过这些珍贵的手稿、实物与讲解员的讲述,我们深入了解了鲁迅如何将文章化作匕首、以知识作为铠甲,唤醒民众的历程,他的文字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抗争,更是对国人灵魂的拷问与激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敢于直言、坚持真理的品格,更要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中继承这种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精神,把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相结合,让文化的力量继续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绽放光芒。
随后,我们先后走进淞沪抗战公园与淞沪抗战纪念馆,在战火与记忆的交织中,触摸那段不屈的历史脉络。园中随处可见的抗战雕塑与纪念碑,让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公园中央广场中矗立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格外醒目,碑身挺拔庄严,碑前的雕塑生动刻画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我们在纪念碑前驻足凝望,并拍下合影,将这份敬意定格在镜头中。
移步淞沪抗战纪念馆,展厅按时间顺序陈列着珍贵的历史照片、武器实物、地图和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全过程。从战役爆发的背景,到正面战场的激烈拼杀,再到民众支前的感人故事,每一部分都让人感受到当年将士和百姓共赴国难的坚毅与勇气。走出纪念馆前,我们同样拍下了合影,把这段特殊的参观记忆留在画面中。从公园的鲜活记忆到展馆的厚重史料,都在诉说着上海红色基因里“以文醒世”与“以血卫国”的交响,是韧性与担当跨越时空的永恒传承,这段历史将永远镌刻在心中,激励着我们铭记先辈、奋勇前行。
八十载光阴荏苒,山河无恙,精神不灭。通过第二天对鲁迅精神与淞沪抗战历史的深度学习,我们不仅追寻了文字与信仰交织的文化脉络,更体会了血与火铸就的民族脊梁。无论是鲁迅以笔为刃唤醒民众的文化抗战,还是将士百姓共赴国难的血火记忆,都以不同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奋勇前行的精神高地。
纪念,不是停留在历史的回望,而是激励我们将历史的精神转化为当下的行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深刻体悟到上海红色基因中“以文为刃”的韧性、“以血为盾”的担当。我们将铭记这份刻在城市骨血里的“勇”与“韧”,将抗战精神融入担当。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与社会实践中,我们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青春之我践行使命之责,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