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电大楼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由原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999年2月经市政府批准由原仪器仪表学院和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合并组建)和原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于2008年10月合并组建。
学院由光电信息工程系、测试与信息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1个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信息实验中心组成,同时成立了若干个发展方向明确、研究方向特色,重点服务国家和上海市重要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研院、所。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3700余人,其中本科学生17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7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2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余人,教授40余人,副教授90余人,博士后10余人,9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省部级人才80余人(次),博士研究生导师60余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梯队鲜明,符合教学、学科与科研发展需要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重点,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带领全院师生发扬“追光逐梦、勇攀高峰、立德树人、科技报国”的精神品质,凝心聚力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是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入选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样板党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获评“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课程思政建设领航学院;入选创建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首批“组织员工作室”。
学院现有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及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其中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学院现有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新增)、电子信息(光学工程)和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
近五年来,学院年均科研经费超6000万元,年均新增纵向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超100项,牵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 6项。科研论文质量不断提升,3年来在Nature等学科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学院年均发表SCI论文约350篇,其中一区、二区高水平论文占比逐年稳步提升。科研成果2次被美国光学学会评选为“全球三十大光学进展”、2次被评选为“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院现有国家及省部级平台17个,包括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医用光学仪器与设备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前沿基础科学中心、上海机械工业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共建)、上海市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上海市超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LED器件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极端光学制造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生物安全仪器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无人平台智能光电融合创新中心、上海市太赫兹探测技术融合创新中心。学院还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荣誉理事长单位,国家光学仪器产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中心、国家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分会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光学仪器分会挂靠单位。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莫斯科大学建立“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太赫兹精准生物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国家111计划”)。
学院现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此外,学院已有5个专业通过或正在开展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德国ASIIN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一流专业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的全覆盖。
学院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和教师到国外交流学习。与德国科堡应用技术大学和德国科堡应用技术和艺术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项目,近百名学生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了国际视野。同时,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日本金泽大学、日本中央大学、芬兰奥卢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交换生和访学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国际交流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院持续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凝练学科与科研方向,凝聚办学特色,全力推进卓越工程教育和国际化办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稳步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学院继续坚持以“改革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为路径,不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教学型旗舰学院。
(数据截止到2025年9月)